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孟喜六日七分之学,云出田王孙,而田王孙之徒以为非。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按:《总目》提要成于众手,从四库提要分纂稿到诸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再到定稿,期间经历了大规模的修改或重撰。所谓折中,就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以程颐《易传》折中,不足之处再折中以历代易说,所以其书的基本学术倾向不脱程朱易学的藩篱。关 键 词:《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 象数学 义理学 《御纂周易述义》 纪昀Siku quanshu zongmu Zhouyi image-numerology meanings-and-principles Yuzhuan zhouyi shuyi Ji Yun 尽管四库馆臣一再强调在评价历代著作之时,他们所持的学术态度是参稽众说,务取持平①,但学界一般认为《四库全书总目》(下文皆简称为《总目》)的整体学术倾向是崇尚汉学、贬抑宋学的。《总目》易类小序直言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为宗,说明四库馆臣对《左传》以来流传的太卜之遗法是非常认可的。④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一)对太卜之遗法的评价 《总目》易类小序认为: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易》则寓于卜筮。舍人事而谈天道,正后儒说《易》之病,未可以引史证经病万里也。二、孟子对杨朱生命个体思想的评判 虽然孟子对杨朱学说给予了无情批评,但我们仍能从《孟子》中得见杨朱学说名满天下的情形,杨朱及其学说在《孟子》中计出现三次。
另外一则是通过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对儒、墨、杨、名等家理论孰是孰非展开讨论,庄子曰: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⑧惠施给予的回答是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也,则奚若矣?⑨惠施指出了当时诸家争论的实际状况,庄子认为各家的理论均是追逐外物,丧失本然自我的做法。老子、杨朱以及后来的庄子看到了儒家此设计的初衷,但儒家此等设计极易导致一部分特殊生命个体打着为个体、群体的旗号,却走向了为一己谋私利的道路。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②阳子从此番论述中幡然醒悟,得到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③的感悟。
荀子生活于战国后期,他的理论学说集众家之所长,提出了更为务实、可行的治国主张,荀子指出治国目的在于: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24)。三、荀子思想视野中的杨朱个体思想特色 与孟子对杨朱猛烈批判态度不同,荀子对杨朱学说多给予客观评判,如在《荀子》书中有一则关于杨朱为选择不同道路而痛苦的写状,以不同主张治世,关涉到:荣辱、安危、存亡之衢已,此其为可哀,甚于衢涂。
当然,韩非子对杨朱学说的评价标准,自然是他的以刑法来治国主张,曰: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干世乱而卒不决,虽察而不可以为官职之令。孟子与朱熹均认为每个生命个体只顾自己,而不言其他,就会出现仁、义、礼缺失的无序社会,这在孟子与朱熹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杨朱学说的初衷正是针对此而发,他强调生命个体各个为己,但又不损及他人,以此类推之,天下大治自在情理之中。四、韩非子思想视域中的杨朱生命个体思想 韩非子在描述杨朱及其学派时,曰: 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杨朱生命个体思想反映了把生命个体摆放在首位的主张,我们从杨朱贵己等主张中可以看到杨朱学说主要承老子思想而来,反映了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发展的新动向,但杨朱在批判儒家、墨家(30)、名家等学说时,亦选择性吸收了诸家学说,这在杨朱名实论、贵己论、生死论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后世对杨朱其人及其学说的阐述不多见。杨子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
然使人皆如此洁身而自为,则天下事教谁理会?此便是无君也。(22)(23)(24)《荀子·王霸》。
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第二,从荀子理论视域中,对杨朱学说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扩充。
(26)此以寓言形式展示了杨朱个体思想的另一个侧面。杨朱生命个体思想的重要起因在于意欲对社会堕落、人心苦闷给予排解,但当这一系列主张提出,而又无法实施,于事无补之际,生命个体只有转而追求精神领域的自适,这点为庄子所彰显。阳子游历到宋国时,碰到一得道之人,有妾二人,一丑一美,但此人一反世俗界常人的看法,贵丑者而以美者为贱。杨朱的设想与孔孟理想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能是一种理论,而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久而久之只能沦落为一种空想,但后者的蓝图在中国历史现实中却屡屡依稀可见曙光,引导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续追求之。老子与庄子对美、恶看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指出美、恶是相对的,重在批判世人只执着于美,而忽视恶。内容提要:杨朱主张应把生命个体摆放于首位与优先地位。
) (31)蒋竹庄编:《杨墨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1页。但这种思想一是极易产生离世、厌世之倾向,二则是易走向享乐、纵欲之路,这在先秦诸子对杨朱学说评价中大略可见,这也是杨朱思想衰亡的主要原因。
(18)《老子》第五十七章。杨朱学说虽由盛转衰,但并非完全消失,我们从杨朱自身理论视野中可见其生命个体思想所展现的多层性,尤其是其乐生、任死及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主张,对庄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16) 朱熹认为杨朱之流虽然也深查到了时代危机感,但缺乏担当精神,而只顾自身的修行,只能归结为隐者一类人物,有着出世倾向,这显然是不符合儒家学说为群体、为天下,进而鞠躬尽瘁的刚健精神。汉代以后对杨朱事迹及学说的材料,多是对先秦诸子杨朱之说评论的发挥,不见新材料出现(29)。
此也彰显出先秦道家思想在战国早中期主要以杨朱思想形态流布于世。贤与不贤的分歧是滞于名利的世俗看法,在杨朱看来,以名显于世是以名与贤对生命本性的损害,对其他生命个体而言也是一种损伤,此与杨朱生命个体思想相吻合。孟子所理解的杨朱为我是指把生命个体放在了所有关系中的第一位,且所做一切均要以生命个体为出发点与基点,此是极端自私自利的,自然不符合孟子所说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伦理,孟子认为假如没有以仁、义为主旨与核心,要治理好天下是无法实现之事。孟子认为杨墨之说以淫辞迷惑世人,窘祸人心,致使人距离自身的善心越来越远,进一步导致天下混乱不堪。
⑧⑨《庄子·徐无鬼》。可见,杨朱以生命个体为先,孟子则以群体原则为主,两者学说出发点有着显著区分,但他们思虑的最终目的却是殊途而同归,均是拟构建一个天下大治的社会。
杨子非取为我,惟不取不于,各安于无事而已矣。荀子认为杨朱学说意旨的主导是如何更好的君人,但荀子与杨朱对此的着眼点存在着差异。
(12)《孟子·滕尽心上》。我们从杨朱生命个体思想中可看到,他对生命个体在养生、贵生、全生、存我、全性保真等方面有着适度的把握。
综合来看,庄子思想视域下的杨朱思想,应有以下区分:在《庄子》内篇中出现的杨朱,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道家学者,杨朱把老子哲学中整体化、模糊倾向的个体思想,阐释为具体的、至上的生命个体,把生命个体置于一切事物及其关联中的中心位置,但这并不是仅仅以自我生命个体为中心,而是在珍视自我生命个体前提下,对其他生命个体以及群体给予的关照之链。孟子进一步认为杨朱的为我,与自身所言得志,与民由之。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韩非子在这里对杨朱学说的批判,一是展现了先秦时期法家理论对杨朱学说的基本定位,二是也隐含表达了杨朱学派走向衰败的原因,在于多空疏说教,而缺乏实践可行性,自无法解决现实层面之问题。
(17) 杨简此段评述从杨朱整体思想出发,客观诠释了杨朱思想,较为合乎杨朱思想文义,杨简认为杨朱为我的前提在于不取不予,这样生命个体之间就不存在对名利等外物的争夺,生命个体之间自能相安无事,此无事正是取老子所言以无事取天下(18)之义,是先秦道家所倡导的治国方式之一。从先秦各家对杨朱思想的评析来看,杨朱对于生命个体当下的重视较之老子更为突出,如果说老子对生命个体的重视隐含着多重维度,那么杨朱对生命个体重视的焦点放在了当下人生层面。
杨朱在养生方面追求的是全生,反对以物累己,而这里则明显是批判杨、墨孜孜外求的理论主张,应当是庄子对杨朱后学为全生而全生的评判。在庄子看来杨、墨是: 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杨朱由杨布之怒引发开去,认为在世俗之中,人与人之间往往由于外在名利的变化,而引起前后态度迥异之事比比皆是。